在藏族文化中,水廣泛存在于青藏高原的神山圣跡之間,水神依然活躍在藏族民眾生活的精神世界里。
瑪旁雍神湖位于阿里地區(qū)岡底斯山山腳,海拔4933米,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之一。關于瑪旁雍神湖,傳說在很早以前,阿里貢居湖中棲著一條非常大的魚,一次大魚游到瑪旁雍湖,漂浮在湖面,仿佛母親抱著的嬰兒。所以藏民稱它為“母親懷抱中的碧玉湖”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瑪旁雍神湖是由婆羅門祭祀時潑的圣水形成的。
雖然這些充滿浪漫神奇的傳說大多是虛構(gòu)的,但西藏苯教卻尊瑪旁雍湖為生命或命根湖,是生命之源,具有無窮財富和功德,佛經(jīng)中說佛陀降世前一天夜里,其母摩耶夫人夢見眾神把她送到瑪旁湖進行沐浴。在洗凈身上的一切污穢后,便準備接受佛陀的妊娠,此時佛陀就出現(xiàn)在岡底斯山方向,她乘騎一頭大象化作一道光進入母胎。
在佛教信徒的心目中,湖是人間天堂,湖的周圍長滿了各種醫(yī)治身心疾病的草藥。來自岡底斯山冰雪融化的湖水是佛祖賜給人類的甘露。“圣水”能洗人 們心靈上的貪、嗔、癡、怠、嫉五毒,能清除人肌膚上的污穢。在此湖沐浴凈身,靈魂可得到凈化,肌膚變得潔凈,可以益壽延年。每逢夏秋時節(jié),許多虔誠的信徒都會來到“圣湖”沐浴,回家時更不忘帶瓶湖水,作為贈送親友的珍貴禮物。
瑪旁雍神湖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對水的信仰,水在這里是規(guī)約神湖信仰的核心元素,這種湖神信仰結(jié)構(gòu)在藏族民間信仰的演變歷程中始終沒有發(fā)生變化,或者說是“水”一次次激活藏族湖神信仰的發(fā)展。但是藏族民間信仰的現(xiàn)實又向人們昭示著湖神與水神信仰的另一種存在狀態(tài),即水神更多地與湖神信仰分離。
納木依藏人部落的老人認為,水神被認為是主宰水災的神靈,如果人們在外出時因為飲用了生水得病,也會被認為是觸犯了水神而造成的(不知是為了什么原因,他們對在人身上長水痘、生膿瘡、皮膚紅腫等疾病,也認為是觸犯了水神而受懲罰的結(jié)果)。納木依和柏木依藏人地處高山,水災對他們威脅不大,對祭祀水神以祈求消除水災的習俗逐漸消失,但祭祀水神求醫(yī)治病的活動則一直存在著。
在四川白馬藏族那里,只要有河流、湖泊或泉水的地方必定有水神。在平武縣白馬鄉(xiāng)的藏族那里,“新年正月初一凌晨雞叫頭遍,各家門前點燃一堆柴火敬神,祝農(nóng)業(yè)豐收。然后去河邊取水,向屋內(nèi)外撒水并呼喊祖先名字,并唱水歌,謂之‘析水’或‘供水”。
在文縣、南坪縣一帶的藏族那里,臘月三十婦女爭先恐后將水缸、水桶儲滿,初一早晨任何人不得背水,意為人過節(jié),也得讓水神過節(jié)。初一早上的洗臉水只有等到初五才能潑出去。當?shù)丶漓胨竦膬x式比較簡單。每家去一個人到河邊、湖邊或泉邊,焚紙燒香,跪祭水神,析求水神保佑家庭成員健康平安。祭祀水神的日子并不固定,一般是在正月初一到初四。
西藏山南扎朗縣的農(nóng)村,藏歷初二似乎新年才真正開始。一大早男男女女穿上漂亮的藏裝,背上裝有青稞酒和各種供品的背筐,扛著掛滿五顏六色經(jīng)幡的柳樹枝,三五成群地到郊外去祭祀神靈。人們第一要去拜的是水神。神地設在雅魯藏布江邊,各村農(nóng)民自由組合,一隊隊從不同的方向朝江邊集結(jié)。在江邊的沙土上插滿掛經(jīng)幡的柳樹枝,無數(shù)彩色的經(jīng)幡布條在晨風中飄揚,似在無休止地為人們招魂賜福,接著從背筐中拿出各種供品,依次向煨桑神煙的火堆里投柏樹枝,向火中倒入青稞酒,撒上糌耙,最后將供奉神靈的“卡賽”等食物堆放在煨;鸲雅缘目盏厣。個人祭祀水神儀式以后,大家則排成長隊,面向江河,每人手中捧一把糌粑,由一人領唱,大家低回吟頌著藏戲中預示吉祥、圓滿的“扎西”唱段,最后眾人高舉手中的糌粑,連喊三聲“嗦……”,將糌粑拋向空中,新年祭祀水神的儀式才算結(jié)束。水神祭畢,意味著新一年土地神、家神、山神等神靈祭祀活動的開始;水神祭畢,意味中新一年民眾活動的開始。
藏民對水的祈拜還以節(jié)日的形式,通過集體記憶的方式將水崇拜習俗延續(xù)下來。在甘南白龍江中上游的村寨,有一個相當規(guī)模的五月初五“朝水節(jié)”。“朝水”當?shù)夭卣Z稱“曲甲”,意即祭拜、朝拜神水。神水是離村寨不遠的一個峭壁上的一棵古柏,在它的根部流出的一股溪流,當?shù)夭刈迦罕娬J為就是神水。平時這股溪流若隱若無,到了農(nóng)歷五月,水流增大,形成瀑布。因此,這個節(jié)日是以舟曲縣巴藏鄉(xiāng)后北山一帶和迭部縣洛大鄉(xiāng)附近藏民為核心,影響較大的一個漢藏民族共同參與的節(jié)日
|